大
学
大家好。现在我们来学习《大学》。今天,我们来学的是“诚意”章。先诵读一下经文。
图片
所谓“诚其意”者,毋自欺也。如恶恶臭,如好好色。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
小人閒(xián)居为不善,无所不至。见君子而后厌(yā)然,掩其不善,而著其善。人之视己,如见其肺肝然。则何益矣?此之谓自慊(qiè)。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
曾子曰:“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,其严乎!”富润屋,德润身,心广体胖(pán)。此谓诚于中形于外,故君子必诚其意。
今天是2023年初五,还在春节的放假期间,就要给大家来汇报这学习的结果。这几天一直在学习和参悟《大学》之中,反复的处于备课状态,边思考边体悟,边学习边感受。慢慢觉得脑子快装不下了,再不讲就要溢出来了,哈哈。就利用假期这个时间给大家讲一讲,希望没有打扰到大家美好的假期。我们今天主要来学的是“诚意”章,八条目里面,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,“诚意”究竟是什么意思?在这一章里面讲的比较透彻。
所谓“诚其意”者,毋自欺也。
所谓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开门见山就讲什么叫诚意。在这一章,给了我们诚意的定义,就是“毋自欺”,不要自己欺骗自己,这就叫诚其意。再是从学习传统文化的角度,从修心,功夫这个角度体会。什么叫诚其意?就是管理好自己最初的那一念,起心动念的那一瞬间,要诚。什么叫诚?有的书上讲:诚者,成也。这样解释,如果真的做到了诚,任何事情也能成功,这个是一连贯的。
究竟怎么样才能诚其意?大家想一想,什么叫毋自欺,不要自己欺骗自己。欺骗往往发生在双方之间,甲欺骗乙,乙欺骗甲,有两个对立面在。我们自己欺骗自己的时候,也就是说我们自己身上也有甲乙两方。何为甲?何为乙?为什么自己也欺骗自己。按理说自己对自己还不好吗?自己会傻到骗自己的地步吗?
到底,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。现实生活中,粗心的人是感觉不到有“两个自己”生活在身体里。粗心的人,最起码觉得对别人可能不太好,但对自己应该还是蛮好的。其实,我们处处都在欺骗自己,关键问题是怎么去理解这个“自己”。如果这都不理解的话,那这个欺骗也是看不出来的。事实是,我们的念头时时刻刻都在欺骗我们自己。随时随地,时时刻刻。
这就看怎么理解“自己”。心比较粗的人,一般理解这个血肉之躯是自己。但是,在传统文化里面,这具有血又有肉、会动而能动的身体只是“自己”的承载体,而非本体。自己,可以分了很多层。首先,最初的那个自己,就是原本的,自然宇宙赋予我们的本来的那个自己,叫本性,中庸称为“天命”。大家可以看这个“性”怎么写,左边是个“心”的变体,竖心旁,右边是个“生”字,就是“生心之处”,乃为本性。
本性的特点。是纯净、不争、全德,处于“仁”的状态。虽然是处柔守弱,但是隐藏的力量、能量、信息特别强大。但是它又是不争的,不是为了什么,完全是自然而然,给人的感觉似有似无,若存若亡的,《道德经》里面也已经提到了。而本性派生出来的东西,才叫心。当然,传统文化中讲的这个心,也不是西医解剖上的血肉之心,而是一团由本性派生而出的能量意识实体。
这个“性”字,造字就很有意思。性是生心之处,他生出来的这个心,和这个本性就是有差别,哪怕很细微。“性”不动,但“心”却动了,这也是自然规律“静极生动”的体现。心,可善,可恶……。人之初,不管是性善说,还是性恶说,都不究竟,都不如“性本是〇”的说法,生出来这个心就可善可恶了。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要把心修好了,把心修正了,那就归〇。这个心,如果没有修正,被污染了,那去作恶去了,这个本性还生出了“情”,七情六欲的情,也是祂生出来的,也来干扰这个心性。
这么一说,你看,很显然,这就不是我们看到的表面的一层意思了。接着,心,因有觉知的特性,又慢慢生出了各种意识,各种意识又连着我们的各种感官,各种感官接触到社会上的方方面面的时候,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。你看,一层一层的。
我们有一个终极的标准答案,根本的参照体在哪里,那就是本性、本体。祂是湛然常寂的。什么叫湛然?又广阔无垠,又通透清澈。什么是常寂?安静沉寂,这么一种状态,我们的本性就是这样。恰恰像我们的心,遇到外面的事情了,然后七上八下动不动的就动起来了。
图片
所以讲,自欺,相对于“本性”作为的参照系,我们经常是被自己的心欺骗啊。我们自己这个心,它不能够保证纯善,产生了很多的思维,很多的想法,在本性的面前,经常做一些出格的事情。这个就是自欺。自欺,就是最初的一念起,没有办法及时回归到本性〇,没有保持 “中”、“如如不动”、“寂然”、“把一切化为〇”的状态,从而导致心随着外在诱惑而出,回不了家。这是大欺骗。这也是不能诚其意的根本原因呀!
因为经常使我们本性迷失掉。心跟着外物走了,胡思乱想了,落入自我思维了,贪念欲望重了,就把本性原本的那种状态给掩盖住了,使我们离开了本性,干嘛去了?迷失了自己。就随着外在的世界去流转去了,跟着事情跑了,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,那不就是被欺骗了吗?所以才讲,所谓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这个就是意思。
如恶恶臭,如好好色。
如恶恶臭,如好好色。为了说明毋自欺还举了例子。咱们老祖宗写东西的时候也是很有意思。一般人理解,臭的东西,闻到了肯定马上厌恶的躲开。看到一个美女长得特别好,看到一个包包特别好,也会马上有欢喜之心。这种心态不是很诚实吗?
如果这么理解,那根本都没看到“本性”的边。完全停留在自我思维意识这个层面。完全停留在心追逐这个层面。真正应该是什么样?见到臭的,见到好的,恶臭,好色,心都不动,无所谓好恶,这才称之为“不自欺”。
图片
心都动了,闻臭的就要跳开,见到好的就往上扑,心早就已经乱掉了。那个时候心都已经开始动了,已经有喜好了,有贪求了,有追求有妄想了。这种情况怎么不叫自欺呢?看到钱了,就想往上去。为了钱,就可以不择手段,想尽办法,欺骗这、欺骗那,瞒天过海,等等,咱们只是举例子。
这上面也是在举例:如恶恶臭,如好好色,就是厌恶那种恶臭,喜欢那种好色,这其实都是本性已经迷失的表现。人的本性一旦迷失,就要进入流转。什么叫流转?就是被自己周围的世界困住、牵引。人的本性,原来是不受,这个三、四维空间或者更高维次的各种各样的思维框架的束缚的。但是因为我们思维的限制,我们都突破不了三、四维空间。认为事情一定得这个样,换个样子都换不了,这就受到了局限。
所以,下文,《大学》总结说,故......。你看,其实曾子写的文章逻辑性还是很强的,有人说传统文化不讲逻辑,确实,在悟道修心见性的时候不依据逻辑。但是,写出来的时候,又有顺序。
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
故,君子必慎其独也。“慎独”两字和“诚意”一样,也是这一章里面最重要的字眼。虽然诚意和慎独这两个词在《中庸》里面专门讲的更加详细。比如什么叫诚意,诚意有几个层次。什么叫慎独,应该怎么样做,都讲的很清楚。咱们这《大学》里面也提了,只是稍微简单一点说。
在独自一人的时候更加谨慎、慎重。大家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:当你独自一个人待在一个房间的时候,不管是坐在哪儿,还是躺在那儿,脑子能不能停下来?这个时候,脑子里面真的是想东想西。
我们普通的人又会想到我们工作中遇到的某个人,某个事。一会儿会想到我们刚才接触过的某些人,某些事。或者是恨,或者是喜欢,或者特别想得到,或者是特别厌恶。脑子在不停的飞驰中停不下来。感觉旁边没有人看着自己的时候,自己总算是自由了,可以放开胆子了。
比如在工作的岗位上,想做点坏事,但总觉得旁边有个人,伸不开手脚还受到约束了。但是在家里面独自一人的时候,没人看着你的时候,只要我想做的,我能做到的事,我都可以做。但是,对于诚其意来讲,在这个时候恰恰是要当心的,要慎重的,非常注意的。所以讲,慎其独也。
图片
人心,非常的细微,稍微不加以监管,就飞出去了,就胡思乱想。忧患、恐惧、愤怒、好乐,各种各样的念头都在自己的大脑里面转来转去。但是《大学》讲,毋自欺也。别做这种傻事了,别自己欺骗自己了,心早就飞出去了,诚意早就没有了。
没有诚意,没有至诚之心,学习传统文化,可以讲根本不会成就。诚是基础,虽然前面有格物致知,但它往往是瞬间作用的,可以做到但不易捕捉。一个念头出来了,马上格物致知,所显现出来的成果就是诚意,达到了意念至诚的状态。诚意是一种可以持续的状态,它也是格物致知结果。
所以,一般来讲,能够体现功夫的,成了一种状态的,是“诚意”。不胡思乱想,心里能够随时随地的保持心平如静,心明如镜,这都是诚意的一种表现。不管是在哪一家,没有“诚”,是办不成事儿的。诚意不到,功夫上不去,修心也是没有成果的。
比如。学了传统文化,老师要求我们每天,甚至随时随地都要以心进入,步入〇态,非礼勿视、非礼勿听。但我们自己觉得,一天之中,有那么一会儿就挺好了,反正我自己按照自己的节奏来。有些时候,自己一天啥也没干成,压根儿就没有去进入到“念兹在兹”的状态。其实,你到底欺骗了谁?
显然,这不是在欺骗老师,是在欺骗自己,真的是在欺骗你自己。老师在那可是真的没少干,真是天天时时刻刻都在干,老师不欺骗自己。如果你们真干,你们也不是为老师干,也是为自己干。一天,掰掰手指数一数,哟!我这一天好像还啥事没有干,这一天又过去了,浪费的是自己的生命了,对不对?
所以讲,学习传统文化,是为自己而学,不是为别人。诚不诚的,也不是摆给老师看的,是给自己的本性看的。自己一天里有没有花时间去化自我、慎独,有没有去观察自己的内心,有没有发现自己各种各样不良的禀性、习气。发现了它们,这不是为老师发现,都是为自己发现。因为这些东西不丢掉它,不放下来,永远见不了本性,永远也回归不了本性。那快乐、纯净、幸福、永恒,从何谈起呢?所以真的是毋自欺也,别自己欺骗自己了。
一些人也是找来找去的,就没有办法在一个地方好好的去学。这也是自欺欺人啊,欺骗自己。过了一辈子了,看你挺忙的,天天在找老师,天天在找好的方法,认认真真的“找了一辈子”。这还挺麻烦,就只是去“找……”了。就是没有在一个地方“驻足”一下,好好的去学一下。时光是流逝了,层次却没有上去。
功夫也花了,就是因为没有至诚之心,不能踏实下来,认认真真的去实干,没得到真实的利益。这传统文化学的,不也是自己欺骗自己了吗?所以,人的一生掐头去尾,再去掉吃喝拉撒、睡觉、闲聊、看电视、玩手机的时间,真的让我们一天拿出一两个小时来去好好的“念兹在兹”,很多人都拿不出来。但让他玩手机一两个小时,他就有时间。让他认认真真的去“在明明德”2小时,他可能没时间。你看这事,还是好奇怪的。这都是自欺。真的要把自己这个闲暇的时光拿出来,说是不长,但就是找不到,就是好奇怪的。所以就讲,毋自欺呀,要慎独呀,给大家提提醒。
小人閒居为不善,无所不至。见君子而后厌然,掩其不善,而著其善。
第一段是从正面讲,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这一段,再从反面说小人会怎么样。上面一段说诚其意者应该是做成什么样子,下面说小人,做不到诚意的人,他又是什么样子?为什么要从反面来讲,实际上在给我们加深印象。
小人的定义。小人,在传统文化里面,咱们不要把它理解为做坏事的人。小人是指有自我的人,自我、自我思维意识、意识形态很重的人,不管在实际上、在宏观上是否对事物产生破坏性作用,都是小人一个。每个人都有自身能量场,小人的那个场体会缩的很厉害。本来是充斥于、充满于天地之间,太空之内的“其大无垠”的“大人”,就因为自私自利,自我太重,缩小到身体这么大,有的时候可能比身体还要小。
小人閒居为不善,无所不至。心越小,场越小,称为小人。自我思维意识很重的人,閒居为不善。閒同“闲”,闲居,没事儿的时候,在那里总是在“为不善”,总是在胡思乱想、没有善念。为不善,倒并不一定真的跑出去干坏事,去做一些违反法律、法规、伦理道德的事情。需要强调的是,传统文化中很多名词的意思,多是从内心和念头的变化、正心悟道的角度来解的。离开了这个角度,很多名词的意思将解的没有智慧,只有字义。閒居为不善,往往指在思维意识的层面,无所不至、肆意无度,伤了自己天然的本性。
图片
就是在那胡思乱想,可以天涯海角,天马行空。什么人、什么事都可以想。就是那些自我思维意识很重的人,就是不能把自己的心收起来,牢牢的攥在自己的手心里面。不行,世人做不到。就得要无所不至,就得要胡思乱想,就有这样的人,大多数人都是如此。
其实,活着也很痛苦的,脑子停不下来。一会儿哭了,一会儿笑了,一会儿想到这里,一会儿想到那里。人家和你隔着十万八千里,想起来还恨得牙痒痒。人家啥感觉没有,自己在那里难受半天。想一想都觉得很奇怪。事儿都过去了十年、二十年、几十年了。一想起来还是恨得牙痒痒。人家可能早就把这事儿忘了,那你还想,这不是自己虐待自己吗?自己对自己不好吗?这真的是自欺啊,真的是想不开。
见君子而后厌然,掩其不善,而著其善。厌,其实也可以念“压”的音,压住的压。小人见君子后而会厌然。就是小人见到君子之后,他要故意的压制自己,控制自己。掩其不善,掩盖遮挡自己不善的那一面。而著其善,给人表现出来善的那一面。小人为什么这样做?
咱们生活中是不是有这样的人,比如说有一些人,平时为人处事都很奸诈的,当他面对着一个非常正直的人的时候,你看他故作精神,故意振奋,也说一些正气凛然、拿上台面的话。其实大家心里面都很明白,这人表面说一套,背后做一套,人心隔肚皮,是故意在掩盖自己。因为什么?内心里,道德有亏,没有正气,得装着有正气。所以,小人在君子面前都要去装一装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